Ep58. 在深夜圖書館裏聽海浪
最近搬到新家,是我第一次有完全屬於自己的空間。新居在維港旁,每一扇窗都裝滿海港與路過的船。白天晚上沐浴於海風之中,好像所有生活中的不如意都變得好過一點。星期五工作遇到阻滯時,眼光放空望着一艘艘船緩緩駛過,好多自己覺得是天大的事,海浪不會停、日落亦不會等人,世界仍然不停轉。這時候呼一口氣,嗯,都是小事一樁。男友與我決定要在不同的人生milestones sprinkle memories of Hong Kong,於是我們訂婚時特地相約於電車,在只有我們兩個的電車遊了幾個鐘車河。我們想,若有天留不下去了,起碼我們都在不同時刻灑滿香港最美麗的印象。於是到我們決定搬出去,維港景色也變成為什麼租這個單位的原因。當然,it doesn’t hurt that our harbour is so beautiful。
這是我第一次搬家。感覺和小時候到外國讀書前收拾行李差太遠。以前呀,滿腦子想:到了英國終於可以擺脫門禁,鍾意幾點返屋企就幾點返屋企,幾點瞓覺就幾點瞓覺,幾時沖涼就幾時沖涼。帶走的越少越好,行李很輕,心情也輕。這次收拾行李,距離比英國近多了,只是幾個字的車程,但我卻想帶走很多很多。原來,搬屋的過程很像告別某個階段的自己,又像在塑造新一個版本的自己。我相信環境造就一部份的自己,所以告別一個空間、環境,便是吿別那部份的自己。
通常收拾的過程都是在烽烽火火下解決。通常幾天之內,某一個階段的自己便收好在十數個紙箱之內。那時我在滿室塵埃的角落望着十數個紙箱的自己——在去蕪存菁之後,剩下的就是自己最珍重的東西。我幻想如果這一刻我突然消失不見,一個陌生人能否從我的物品之中猜到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搬運公司開始把一箱箱的自己搬走,我發現自己開始著緊某幾箱的自己。有啲似問你屋企火燭嘅話你會第一時間帶走啲咩:我記得三歲時因為覺得被媽媽罰跪,覺得不可理喻,於是離家出走。我帶走的是小小一個布質化妝箱和裏面的一條底褲仔,因為我怕逃到婆婆家前當眾賴尿好醜怪。幾星期前,我很驚訝原來自己下意識第一樣收拾的是書,而最怕有閃失的也是我的書。
與其說我是愛書,不如說我是愛自己。相比起在Kindle大愛地甚麼狗屎垃圾也讀一番,一本本的書是某一個時空的我的延伸。我的《1984》是我膽粗粗特意到當時尚在的Page One,叫同事幫我入由Penguin出版的版本。封面用黑色colour block把書名遮蓋的貼題設計,是我人生最喜歡的封面。我的《Homo Deus》是我當年的manager送給我的禮物。那年生日,他走到書店說任我選,甚麼書他都送給我。我耍手擰頭一番之後,他決定送我的禮物是《Homo Deus》。我邀請他在封面內頁題字,他寫完後竟然向我要回書,說覺得寫得不好,要重寫,便用另一張紙貼上新的留言。那是我對人類歷史、未來啓蒙的一本書。他是印度人,relocate到香港,現在已經relocate到緬甸、泰國工作。我和他一起出trip去過東南亞不同國家,經歷過馬尼拉塞車、中國二線城市充滿嘔吐物廁所、緬甸的街邊餐廳。書在回憶在。
我最期待能夠在書櫃上好好display我的藏書,讓它們透透氣。我要把梁秉均的詩集和一行禪師的《怎麼吃》放在一起;我要把《Homo Deus》和《1984》、CUP Media的《A Brave New World 美麗新世界》並列而排。我要把Susan Cain的《Quiet》放在Youngme Moon的《Different》旁邊。然後我想:Kindle裏面的書卻不能display呢,真可惜。又或者可以秋天作為book theme,每季curate一次自己的書櫃;又或者用情緒作主題,用開心、放鬆、警惕等作主軸,又可以玩一餐!
終於settle down,我在窗邊看書。最近腦袋不太穩定,不能消化太多資訊,於是便拿起好友推薦的《The Midnight Library》。書中主角Nora生活不如意,覺得自己甚麼也做不好。愛貓遇上意外去世後,便決心尋死。午夜12時正,她的生命墮進一個在生與死之間的圖書館。在那裏,她卡在12點與12點01分之間。她遇上小時候圖書館的管理員Mrs Elm,她管理着Nora的藏書。每一本在書架上的書都是Nora在parallel universe裏無數無限的生命的故事。每次Nora選擇一本書,她都進入另外一個自己的生活,得償所願成為奧運游泳冠軍、國際知名的樂隊主音、市郊酒吧的老闆,甚至冰川學家。她以為自己會開心,怎知每次稍稍有一絲失望時,她便會在霎眼間回到深夜圖書館。
《The Midnight Library》裏面,Nora的無數個alternative universe都是衍生自她做過的每一個決定。她的人生有不少令她後悔的決定,於是她選擇的每一個故事都是基於改變後悔。她每進入一個新的生命時,雖然渴望everything will turn out to be better的,但還是有一些不如意的事。Nora經歷過無數次各式各樣不同的人生後,她以為自己會滿足,但每隔幾日、幾星期、幾個月,她都會回到Mrs Elm的圖書館。「Every second of every day we are entering a new universe. And we spend so much time wishing our lives were different, comparing ourselves to other people and to other versions of ourselves, when really most lives contain degrees of good and degrees of bad.」每一秒我們都在進入新的世界。我們浪費時間與他人比較、與自己比較,希望我們過不同的人生。但其實我們未必醒覺到,無論是自己或是我們羨慕的人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與壞。
我記得在很多個晚上,我和男友說如果我能夠像某位故友一樣all in YouTube,或像某位同學一樣加入consulting firm,又或是像誰誰誰一樣建立自己的品牌就好了。為什麼我們背景相約,但成就卻截然不同呢?男友靜靜聆聽,然後認真問:「如果你可以明天立刻變成她們,過她們的人生,你願意嗎?」然後我的答案是:不願意。她們的人生肯定也有令人厭惡的部份,只是我不知道⋯⋯「It’s easy to mourn the lives we aren’t living. Easy to wish we’d developed other talents, said yes to different offers. Easy to wish we’d work harder, loved better… it takes no effort to miss the friends we didn’t make and the work we didn’t do. It is easy to regret, and keep regretting, ad infinitum, until our time runs out.」為我們沒有經歷過的人生、沒有答應過的決定、沒有交過的朋友、沒有做過的工作而感到可惜,太容易。後悔一刻、後悔一輩子都很容易。
「We just have to close our eyes and savour the taste of the drink in front of us and listen to the song as it plays. We are as completely and utterly alive as we are in any other life and have access to the same emotional spectrum.」我們只需像吃一頓美味佳餚一樣,一口一口品嘗生活。Nora成為奧運金牌時的喜樂與知道自己成為知名樂隊主音的快慰都一樣。無論在哪一個生命中,人生的經歷有多不同,最後都回歸於對喜怒哀樂的相同感知。「We don’t have to do everything in order to be everything, because we are already infinite.」我們不需要為了經歷所有而渴望成為他人。我們每秒都能改變自己生命的軌跡,我們同樣可以經歷無限。
我呷一口熱茶,望着玻璃外燈光在海港上閃爍的倒影。秋風吹過比我還高的窗,我側臥在窗台上,身體靠在冰涼的棉麻質地軟墊。回想剛才在廚房指尖碰到清涼的流水,在抹乾手的一刻手指立刻回復溫熱。心想,對,就是秋天的感覺。此時玻璃倒影中看到男友傻仔咁攝手攝腳走入嚟諗住嚇我,我轉過頭大笑,我彷彿也有自己一個流動人形的深夜圖書館。